贵阳代生孩子问题,孩子偷偷自卑的4种表现家长不要忽略
发布时间:2023-03-23 阅读次数: 871次

借腹供卵试管生子孩子户口问题 ,《隐秘的角落》暴露出的教育隐忧:千万别做这样的父母

最近有部剧火到不行,《隐秘的角落》,刚放两集豆瓣就打出9.0的高分。剧情、表演、制作全部炸裂,连片头和片尾都让人欲罢不能,越看越上头。

故事发生在沿海地区,三个孩子在山上玩耍时目睹了一场看似天衣无缝的谋杀局。

一件白衬衫,戴着斯斯文文的眼镜,全身上下一股知识分子的做派。开场,秦昊饰演的“好好先生”的张东升带着岳父岳母去爬山,在假借摆弄姿势之时,狠心地把二老推下了悬崖。

然而,世上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犯罪,再精心筹谋的计划也会被意外打破。这一切的杀-人过程都被外出玩耍的三个孩子的一部相机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从此之后,一个奥数老师和三个孩子的命运紧紧纠缠到了一起。

一开始,我以为三个孩子不过是可怜的被害者。越看到后面越发现,原来最隐秘的角落里,真正操控一切的,竟是貌似天真、无辜的孩子,特别是三个孩子中间那个名叫朱朝阳的高智商学霸。

《隐秘的角落》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反响,不仅在于其故事性和悬疑性引人入胜,还在于它其实也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剧中所揭示的儿童教育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兼具学霸和坏小孩身份的朱朝阳,他的遭遇也许并不是个案。

好孩子朱朝阳,是怎么变“坏”的?这背后,又揭示了教育理念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问题一

强势窒息的爱,让孩子沦为“工具人”

朱朝阳的父母离异后,妈妈周春红就独自抚养他长大。第一集,朱朝阳就因为性格太孤僻,不擅社交,而被其他同学各种排挤和嫌弃。

班主任找到周春红,想聊聊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周春红却当即回击:“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其实我还真怕朝阳跟一些坏小孩瞎玩,耽误了学习。”

在这里,朱朝阳不是一个有着正常需求的孩子,更像是个必须要完成母亲期待的考试工具。

当朱朝阳要去见爸爸的时候,妈妈眼神里明显透出幽怨。离婚后,她对前夫一直怀恨在心。而之所以她会同意儿子去见爸爸,主要是想要证明给前夫看,离开他,自己一样可以把儿子培养得很好。所以,儿子去见父亲之前,她特别嘱咐了一句:带上你的成绩单。

这是儿子的成绩单,更是周春红的“成绩单”。在这里,儿子也不是儿子,而是为她争气的工具。最令人窒息的地方,是做母亲的几次逼儿子喝牛奶的镜头。因为不情愿,也因为牛奶还比较烫,朱朝阳喝得很慢。可妈妈立刻不乐意了。她夺走杯子,尝了一口,直接否定掉了儿子的感受:有那么烫吗?

在妈妈的注视下,朱朝阳不得不大口喝下牛奶。但仍然细微地表达了他的反抗。他对妈妈说:我自己会洗杯子。就是这句话再次激怒妈妈。

这时候,朱朝阳的脸上被愤怒和恐惧的复杂情绪填满。他不愿意被妈妈死死地攥住,但他出于对母亲的忠诚又不得不服从妈妈的掌控。

这个时候,他不是他,而是妈妈的情绪垃圾桶。

单亲妈妈的确不容易。但是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压抑掉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几乎全部需求,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尽管都是单身,却不肯跟情人公开关系,只是怕影响儿子。她的一切行为举动,无不冲着一个目的:保障孩子的学习。

这样的养育,太功利了,也太可怕了。她跟儿子的对话永远仅限于,吃饭吃什么,学习学什么,考试考了多少分。从未问过一句:你最近过得开心吗?看似事无巨细的照料,背后却空洞、冷漠的可怕。

说到底,朱朝阳就是妈妈的“工具人”。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承担母亲的所有期待、焦虑跟不安。

一个被最爱的人如此“利用”的孩子,等他有一天,转过头去无情地利用别人,这其中的变化,似乎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问题二

总以为“小孩不懂大人的事”

反加剧儿童“成人化”

我们的文化习惯于歌颂儿童的天真、纯洁、美好。在中国家长这里,一直在隐秘地进行一场看不见的“隔绝儿童”的保护运动,他们正竭尽全力将孩子与成人世界隔开。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有了新恋情,被朱朝阳发现了。周春红与朱朝阳有了嫌隙,两人发生争执,朱朝阳对妈妈说,“其实你可以告诉我”;周春红答:“我告诉你什么,大人的事你懂什么。”

很多家长都这么认为,“大人的事孩子懂什么”。但就像小说中朱朝阳说的,“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即便小孩会撒谎,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这让人想起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的忧虑:电视这个一览无余的媒介瓦解了信息霸权,一旦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隐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比如性、爱、暴力、谎言,他们已经失去了童真这个乐园。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儿童的消逝更仓促更迅捷。

事实上,儿童的“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儿童已经“成人化”了,家长对儿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玫瑰色想象里,相关教育没有跟上来,比如性的责任、暴力的代价、生命的意义。其结果是,儿童“成人化”了,但他们不知道代价和责任,一旦他们犯错或作恶,就愈发覆水难受。

问题三

偏心的父爱让孩子举起“尖刀”

剧中朱朝阳的父亲朱永平,有了婚外恋之后,他与周春红离婚,并重新组建了家庭,与第二任妻子王瑶有了女儿朱晶晶。

有了新家庭后,朱永平疏于关心朱朝阳,就连朱朝阳成绩总是第一名他也不了解。丧偶式育娃也就算了,真正让朱朝阳受到刺激的是:父亲对他是“丧偶式育娃”,对自己的妹妹却是给予全身心的爱。

他给妹妹买的都是昂贵漂亮的连衣裙,但朱朝阳却一直穿着旧衣服旧鞋子;朱永平本带着朱朝阳去商场买新鞋,看到妻女也来了,就抛下朱朝阳转身离去。

尽管父亲被同父异母的妹妹完全霸占着,可哪怕是一点点的关注朱朝阳也想抓住。所以才会在朱晶晶说“爸爸只喜欢我根本不喜欢你”后暴怒,他不敢也不愿意相信,但他或许明确知道这可能是事实。可以说,朝阳多渴望父爱就有多嫉妒妹妹,这为妹妹的坠楼事件埋下了祸根。

导致朝阳彻底坍塌的也是父亲。妹妹死后,父亲开始亲近朝阳,为他过生日,带他出去玩,朝阳很珍惜这份重得的父爱。

有一次吃甜品时,爸爸突然问他:妹妹出事那天,你是不是跟着他?

朝阳的心沉了下去,原来爸爸也怀疑他,连日的亲近是为了套话。他失望、气愤,想一走了之。于是,乘爸爸上厕所时,他把爸爸送的游泳眼镜塞回了爸爸的包里。这个动作却让他意外地发现,爸爸的包里有一支打开的录音笔。

爸爸不但套儿子的话,还用录音取证。

朝阳决定不走了,他取回了眼镜,放到原处,既然爸爸要录音那就应该让他录。接下来朝阳说了一段“心声”:爸爸,你怀疑我不要紧,我真想和晶晶妹妹交换一下,就算死了也没有关系,这样你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这番话太厉害了,半真半假。一是表明心意,我有多爱你啊爸爸(这是编的);二是对父亲的指控:如果死的是我,你会这么难过吗?(这是真话)

这几句话诛了爸爸的心,他悔恨交加,痛哭流涕。朝阳却面色坦然,此刻他的心已经又冷又硬了。

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落了苍蝇的甜品碗中,他们的父子情就像被苍蝇叮过了一样败坏了,朱朝阳的心灵也像那碗甜水一样被弄脏了。

最终父亲对他的所有忽视让朱朝阳变成了被报复和嫉妒支配的刽子手。

最后……

《隐秘的角落》的结局也有两个版本,取决于观众是相信童话,还是相信残酷的事实。

当电视镜头最后,将朱朝阳放在阴影里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孩子的余生,可能真的很难救赎了。

我们当然希望朱朝阳能够快乐健康成长。只是对于现实中的“朱朝阳”而言,并不是一个轻飘飘的“希望”就会有美好的结果。

坏孩子不是天生的,每个坏孩子的形成,都是原生家庭影响下的人格与成人世界规则的一次碰撞。

内心强大的孩子,撞而不倒;内心纤弱的孩子,一撞就撞出了大问题。

如果你相信童话,经历这次碰撞,每个孩子都得到了成长,心灵得到了涤荡。

如果你不信童话,经历这场劫难,每个孩子都失去了童真,心里洒满现实世界的荆棘。

心理学上有个爱的空杯理论。做父母的,得要记得经常去给孩子的杯子加水。朱朝阳的杯子,空的太久了,已经干涸成荒漠。

教育或许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就连爱,可能都太迟了。

幸好,这只是电视剧。

幸好,现实中的父母都还有大把大把的机会。

供卵试管孩子户口问题 ,孩子偷偷自卑的4种表现家长不要忽略

自信是我们每个人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过得人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自信,而不是自卑的。生活中孩子如果有这4种表现,说明他在偷偷自卑了,你察觉到了吗?

遇到问题,就往后退

自信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不会一遇到问题就觉得自己解决不了,然后轻言放弃。而自卑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时,第一反应是退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害怕人多的地方,不敢和小朋友交流

还有一种孩子,害怕去人多的地方,不敢和同伴交流,在公共场所经常会感觉浑身不自在,有着严重的社交焦虑症。而当孩子从各种社交媒体看到别人分享快乐生活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糟糕、无聊透顶。

和小伙伴在一起不主动把握话语权

不自信的孩子在人群中大多都是倾听者,他们不太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太希望引人注目,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的光彩夺目,担心说错话或者做错事会惹来大家的嘲笑

特别害怕别人问问题,不知所措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缺点,而自卑的孩子会特别关注自己的缺点,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掩饰。试图控制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方法,尽量避免别人对自己的缺点评价。他们过度放大自己的缺点,当被别人问问题时,就会表现的特别害怕,甚至经常不知所措。但是这种掩饰的行为,会让自卑升级,它通常只会让孩子从紧张感到更多的压力。

对待不自信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他们敢于做更多的尝试,变得更优秀。毕竟,优秀是自信的根本。斯科特.派克说过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成年以后再做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供卵问题 ,焦虑的抑郁: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在拯救孩子,还是毁掉孩子?

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

01

“整个社会都空心了”

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这是我开展过的距离最远的自杀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

去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我认识这个学生已经四年了,入校时就是某省高考前三名,进了高校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念,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我要讲的是,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得到我的来访者们的许可,他们将亲身感受写出来告诉我。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位同学告诉我,“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02

“空心病的核心是什么”

我先简单说一下什么叫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贵阳代生孩子问题,孩子偷偷自卑的4种表现家长不要忽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03

“中国社会越来越焦虑”

我们来看看现在中国的情况。

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我们看一下中国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在座有1000个人,我们在座的应该有180人需要去安定医院,都应该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国人的精神障碍是怎么变得这么糟糕的?主要是焦虑症和抑郁症越来越多。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到2%,现在是13%,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障碍患者。

更糟糕的是抑郁症。20年前,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增加了0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而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高速发展,发生了什么?

再看看美国,大约30%的美国人一辈子中会得一次焦虑障碍。美国人抑郁症发病率约为9.5%,美国人的终身患病率是20.8%,也就是说,大约一半的美国人不是焦虑就是抑郁。精神障碍整体发病率在美国是26.4%。也领先于我国的17.5%。这就是全球GDP第二名和第一名之间的差距。

过去三十年恰恰也是我们向美国学习的三十年——我们和美国人一样焦虑和抑郁了,甚至于向美国人学习来了怎样通过激发焦虑和恐惧来促进消费。我把这个根植于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经济模式叫做焦虑经济学。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04

“学生躲到网吧打游戏,是教育的失败”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我1997年开始做精神科医生,当时的精神病院里门可罗雀。但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大量的学生会来住精神病院,他们网络成瘾,焦虑,强迫,他们和父母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破裂问题,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见真的没有办法收拾了。

我们的处理问题方式是什么呢,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让他们接受电击的惩罚,这是教育吗?这是推卸责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不断暗示孩子自杀,为了好的成绩可以不惜生命。

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孩子已经等不及进大学,他们在中小学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有些学校应对的措施是什么?某所著名的超级中学,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我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这个样子,我的博士论文在监狱里做的,监狱才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居然有本事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和精神病院,只要守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然后让他成为我的来访者。

05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会让大家更加沮丧。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对照组的学生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为什么他到学校会问老师“老师,我做这个工作对我有什么好处?有利于我保研吗?有利于我拿奖学金吗?我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如果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除了觉得“这些孩子怎么会这样”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问一下,他们的价值观从哪儿来?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也许自己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结果。

06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高校做什么?这是高校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

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

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

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

十一假期,我带学生们去了万安公墓,因为我要和学生一起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公墓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尹荃老师1970年在十年浩劫中含冤去世,她没有子女。

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

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07

“教育,从做值得孩子尊重的人开始”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现在心理咨询的需求成倍地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迅速地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

教育干什么?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权力,是尊重,责任,是爱,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美的体验美,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我们最珍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预约咨询私聊


参考资料
返回上一页

Copyright © 2022-2030贵阳吉祥供卵机构 网站地图 sitemap.xml tag列表